365笔趣阁

繁体版 简体版
365笔趣阁 >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 > 第六卷 第九十章 慈爱冥想

第六卷 第九十章 慈爱冥想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在所有的瑜伽冥想体系中,没有哪一种比得上瑜伽语音冥想的功效那么直接、久经时间考验或广为人们使用。如前所述,瑜伽语音冥想可以和提升生命之气的功法一起配合着练中,也可以中身单项地练习。

瑜伽语音冥想又称曼特拉(ra)冥想。梵语词“曼特拉”可以分为两部分,即“曼”( man)和“特拉”( tra)。“曼”的意思是“心灵”。“特拉”的意思是“引开去”。因此,“曼特拉”的意思是能把人的心灵从其种种世俗的思想、忧虑、欲念、精神负担等等引离开去的一组特殊语音。一个人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瑜伽语音上,就能逐渐超越愚昧无知和激情等品质,而处身在善良品质的高度上。从这一步,瑜伽冥想更往深处发展,逐渐演变为完美的禅,而最终地进入入定状态。

试图凭借注意力使心灵保持专注在某一对象事物上,是违反心灵的能力的。这样做是困难而徒然的。这实际上也是违反瑜伽冥想术的原则的。在瑜伽冥想术中,人要轻柔地设法把他的心灵集中在某一对象事物上,如果心灵要离开这事物,他就设法逮住它,把它带回来。但这是做得极为柔和的。

瑜伽语音冥想练习极为简便易行。没有什么硬性的严格的规定。有时候是心与口同时反复诵念,有时候只是默念而已。出声念诵时,有时是低声悄语似地反复念,有时用普通语音响度念,有时又是用有节奏的歌唱方式来诵念。有时诵念与呼吸保持同步节奏,有时又不必如此。有时是坐着念,有时站着念,有时走着念,等等。练习者双眼有时是闭合的,有时是部分地闭合的,有时是完全张开的。

冥想不仅仅能对你的精神和身体有帮助,近日美国心理学家还发现它可以增强同情心。

近日,东北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,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发现,冥想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同情心,更喜欢帮助他人。

在这项研究中,研究人员测试了参与者进行了八周的冥想训练后进行测试,看看他们是否会更愿意帮助某人,研究发现。冥想训练后的人更具有同情心与助人心理。他们让一个使用拐杖的残疾人艰难的向候车室走去,发现冥想训练后的人只有百分之十五的人没有帮助残疾人,而没有进行训练时,有百分之五十的人没有去帮助残疾人。

研究人员戴维德斯迪诺。东北大学的心理学家,在一份声明中说:“这一发现真正令人惊讶,冥想居然可以让人增强同情人与帮人心理,让他们愿意更好的帮助他人。”

最近,在人类神经科学前沿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,情绪的脑加工可以让冥想的效果发生,即使你不进行冥想。

因为他们发现,杏仁核的情绪刺激的反应可以改变冥想。

冥想,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主题。所有传统的灵性探索者,为了宁静、和平和幸福都以某种方式实践冥想。因古老而受仰的冥想教导。就像体现在瑜伽和吠檀多中的那样,充当了全界灵性探索者的灵感之源。

在印度教众多冥想传统中,瑜伽传和吠檀多传统普遍被视为两个主流的教导。瑜伽和吠檀多都力争达到同样的目标,它们的区别在于抵达目标的方法。瑜伽和吠檀多有四个普遍的原则,即:个体灵魂的神性、生存的统一性、终极实在的单一性和诸宗教的和谐。

灵魂的神性自由和自我实现是不可动摇的灵性基础。生存的统一性是所有伦理美德的基础。自爱是一个人行动的主要原因。也是爱他人的理由。但是,瑜伽和吠檀多提醒我们,一个人的真我,是所有的自我。尽管终极实在是单一性的,但是名字、形式和描述它的特征却各不相同。人试图以名字来命名无名者、将形式归属于无形者,但这些都是脆弱的尝试。终极实在的单一性教导我们应忠诚于自己的理想,但对其他人的理想也应予以积极的尊重。

宗教根本上都是相同的。差异中的统一是生活的法则。对于宗教问题也一样。不同的灵性探索者追随不同的道理,他们都试图达到同样的目标。瑜伽和吠檀多中的冥想方法并不迎合任何形式的感情主义,它们是精确的、科学的和心理学的。它们并不探究探索者的梦或异象(这些梦或异象是个人的、私人性的) ,而是通过他或她的性格的转化来衡量冥想的成败。跟随这些冥想法,许多人已经直接理解了真理、获得了生命的圆满。瑜伽和吠檀多的这些传统、方法和教导已经经受了时间的检验,它们就和过去一样充满活力。

冥想者首先要探寻生活中的失序。或者说是探寻秩序何在。人必须先解决自己的问题,诸如他自己的思想、感觉、焦虑、罪行、悲伤——必须把这些理清楚,才有可能真正静下心来,去冥想。如果你的生活一团乱,又如何能够静心呢?

学习永无止境。我们一直在苦苦追求外部的知识,却绝少时间去关照自己的内心。如果我们记得去观察自己,感受自己的感受,明了自己的行为,我们真的可以成为老师,自己的最好的老师。除了你自己以外,没有人能够真正对你进行指导,影响你的思考,行为,面对世界的态度。

“观察,不是修正”,当你在观察自己的时候,不能心里想着所谓的对错。纯粹的观察才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,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人。甚至,你可以想象你要观察这世上的一个人,然后你走入了他的内心,去观察他最细致入微的想法;没错,此时的你是一个观察者,在离你的观察对象最近的地方。

另外,真实地面对内心的各种感受。我们只是在观察,如果有什么看上去不甚和谐的内容,请记得,它既然存在,必有其存在的理由。去观察,而不是回避。如果你通过观察学习到它存在的理由,那么,恭喜,你无疑是收获了成长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