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安,古称延州,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军事中心。城区处于宝塔山、清凉山、凤凰山三山鼎峙,延河、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,成为兵家必争之地,有“塞上咽喉”、“军事重镇”之称,被誉为“三秦锁钥,五路襟喉”。延安之名,始出于隋。1937年,炎黄红党进驻延安,同年设延安市,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。
1926年初,李xiangjiu、谢zichang等创建炎黄红党宜川军队第一、第二特别支部。20世纪30年代,刘zhidan、谢zichang等在延安境内开展武装斗争,创建陕甘边和陕北两个革命根据地。1935年11月,称陕甘省和陕北省。1935年炎黄红党长征到达吴起镇。1937年9月,陕甘宁边区成立,10月,成立延安市政府,直隶于边区政府。1942年始置吴旗县,属三边分区。同年11月,设延属分区,1月成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辖延安市及延安、富县、甘泉、志丹、安塞、子长、延川、延长、固临10县(市)。
抗倭寇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,由于受到倭寇和光头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,再加上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,陕甘宁边区经济上遇到困难。当时,几乎到了“没有衣穿,没有油吃,没有纸,没有菜,战士没有鞋袜,工作人员在冬天没被盖”的地步。
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,1939年6月10日,太祖在延安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提出:“吃饭是第一的问题”,要求“自力更生克服困难”。在炎黄红党、太祖的决策和号召下,一场大生产运动在边区轰轰烈烈地兴起。
1940年5月,朱de从太行前线回到延安,协助太祖组织领导边区的经济建设,提出“屯田”政策。他几次深入南泥湾踏勘,研究部署开发南泥湾的蓝图。
1941年春,三五九旅旅长王zhen率领八路军五千将士以“一把镢头一支枪,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”的壮志,唱着“开荒好似上前线,要使陕北出江南”的歌,由绥德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。
南泥湾,距延安40多公里,杂草丛生,荆棘遍地,野兽出没,一片荒凉。初到南泥湾的将士们,面对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。没有房子住,战士们就用树枝、杂草搭建窝棚,在山坡挖掘窑洞,甚至露宿野外。粮食不够吃,就挖野菜、采野果、打猎来解决。开荒没有工具,就收集废铜烂铁,自己打造。夏天没衣服穿,就光着肩膀开荒干活。冬天被褥单薄,就砍柴烧碳御寒取暖。学习没有纸,就用桦树皮当纸。洗衣服没有肥皂,就用皂角和草木灰代替……
“只要耕耘,总会有收获”。三五九旅将士们铁的意志、顽强的拼搏,终于克服艰难困苦,迎来了丰收的喜悦。
据史料记载,1942年,三五九旅开荒2.5万亩,种植粮食2万亩,种蔬菜5000亩,还种植了旱烟、胡麻等经济作物,饲养了猪、羊、牛、鸡、鸭等家畜家禽。挖出了一排排窑洞,建起了一幢幢新房,开办了纺织、木工、造纸等工厂。
1943年春节,延安鲁迅艺术学校到南泥湾慰劳。一首由贺敬之作词、马可谱曲的《南泥湾》,从黄土地上飞起,迅速传遍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。后来,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唱,那优美动听的曲子迅速唱遍大江南北,至今家家户户都知道陕北还有个好江南——南泥湾。
1943年3月21日夜,王凡双脚踏上延安黄色土地的时候,太祖正在枣园的窑洞里办公(因为查不到具体地址,不知道是杨家岭还是枣园,所以最后选为枣园)。由于太祖的门卫都在院子外,守卫院子大门,所以对于突然出现在院子内的王凡毫不知情。院子内是一排简陋的五孔窑洞,太祖在最左手的一间,与朱de、张wentian窑洞为邻,掩映于枣树之中。园子一侧,有一方石桌和四个石凳,按照文史记载,太祖工作之余,便在这里看书读报。以后其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赫尔利谈话,阐述炎黄红党关于成立联合政府的五点主张,也发生在这里。
今天王凡比较幸运,院子里没有别人,屋子里也只有太祖一人,省去了很多麻烦。看了一眼窑洞的窗棂,五角星的造型,很是醒目。整个窗棂糊着粗制的白麻纸,王凡伸出右手,敲打着房门。
“进来!”里面传来一声回应。
深吸了一口气,王凡推开了房门。进屋后,第一眼看见的是位于窑洞右边的桌子,桌子上放着一盏小油灯和一根生铁条,太祖正在桌子后面看着文件,旁边是一张木床、一个木柜、一张折叠椅,还有一个脸盆架,整个窑洞透着一股整齐、清洁、朴素的气息。
看着一直没有抬头的太祖,王凡咽了口唾沫,说道:“mao主席,您好!”
听到陌生的声音和奇怪的称呼,太祖抬起头,面前站着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(王凡恢复了本来面目),留着分头,穿着灰黑色的一件大衣(实际上是后世的枫衣款式),一双黑色皮鞋。皮肤较为白嫩,不像陕北高原人民常见的棕红色,面部干净,一副迥别与张wentian的长方形眼镜架在鼻梁上,整体气质显得书生感。
“请问你是谁?”虽然太祖惊讶于没有警卫的报告,也闪过了可能是敌方分子暗杀的念头,但是事到临头,反而表现的比较淡定。
“我是一位过客,一位来自于炎黄共和国的居民,请稍等片刻,您看了以下视频就明白了!”